32岁白领确诊肠癌医生说他被自己耽误了3

来源:老杜说健康(ID:wcb)

小高今年32岁,是一个公司白领,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,父母退休,妻子贤惠美丽,是个教师;可爱的女儿刚刚4岁,伶俐可爱。

然而在不久前的6月7日,小高被确诊:结肠中分化粘液腺癌、附近淋巴、脉管侵润、腹膜外转移。

在确诊后,我们建议他70岁的父亲也做一次检查,竟然也是肠癌,庆幸的是,属于非常早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(黏膜内癌)。

所以,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写出来,这对很多害怕做结肠镜的人来说,很有警示意义。

这几天,我详细查了病历资料,也参考了小高自己的日记,把他的经历写出来,看他是如何耽误病情的。

他有家族史

几乎所有的肿瘤都存在家族聚集性,什么是家族聚集性呢?就是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,直系亲属患有某种肿瘤,那么其他成员患这种病的几率就大幅度上升,这大致因为两个因素:一是遗传和基因,二是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环境。

因此,只要血亲中有人诊断为消化道肿瘤,那么其他成员就是高危人群。需要比常人早一点做相关检查,比如消化科肿瘤,就要提前做胃肠镜等检查。

小高的父亲,年偶然发现肠道息肉(性质不详),并当即予以切除,此后一直没有复查;

时隔6年后的年6月10日,小高的父亲,因为儿子查出肠癌,也做了肠镜,也发现早期肠癌,目前已经在肠镜下顺利切除,出院了。

其惟一的姑姑在45岁时候确诊直肠癌,并在确诊后一年去世。

所以,家族性原因,一定要重视!

如果您和小高有相似情况,那就在30岁前开始肠镜检查!

忽视了早期症状

一般来说,消化道肿瘤并没有症状,或者说症状不典型,不光是患者本人,就连医生也往往不会在意。

小高从三年前(29岁)就大便次数多,一般都是第一次成形,后面几次不成形。

他一直以为是消化能力的问题,他父亲也是这样,因此一直不在意。

从那时开始,大便次数有增加,从一天两三次会增加一两次,而且会里急后重,就是想拉,但是只能拉出一点,或者干脆啥也没有。

到去年11月份,开始出现间断性便血,以为是痔疮,吃点药,果然此后没有血了。

今年5月份又出现了,还有肚子痛,也不是很痛,隐隐作痛,喝点热水也能缓解;

还有,因为他长期坐写字间,吃公司盒饭或者外卖,几乎没有什么锻炼,体型比较虚胖,肚子也挺大,就开始健身锻炼和节食,从疫情结束的4月底到5月底,体重下降了20多斤;

并没有在意,以为是减肥锻炼的成果。

直到六月份出现持续腹痛、无力、脓血便,医院。

实际上小高的一些列小毛病到大毛病,正是肠癌逐渐发展的表现:

1、前期,息肉及癌前阶段,早期阶段,基本没有症状

2、逐渐加重后,才会出现里急后重、排便习惯改变、大便性状改变等

3、出现间断性便血,说明瘤体已经比较大了;

4、体重减轻、无力,是因为肿瘤消耗了很多资源,此时往往都不再是早期。

3次拒绝肠镜检查

第一次,年11月,出现了下坠感、解不出大便,医生建议做肠镜,因为怕疼,拒绝了;

第二次,年12月,大便出血,仍然拒绝;

第三次,年4月就诊,因为疫情问题,检查肠镜未果。

相信了“体检结果”

在出现便血之后,他刚刚接受了公司安排的年度体检,其中有一项叫做“癌筛五项”,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查,所有指标都正常。

这也就坚定了他不会得癌的信念。所以,一直不在意,甚至出现体重减轻,暴瘦,也不想做检查。

其实肿瘤标志物一直不能作为不得癌症的筛查标准,这在国家指南中有明确说明,不要轻信,他只能作为参考:

高了,要进一步检查;正常,不代表没有或者不会有癌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要说小高的病是自己轻心大意造成的悲剧,还不如说是这张体检报告造成的!

肠癌的高危人群

按照年最新指南,以下人群只要符合一条,就是高危人群,抓进去做个肠镜:

一、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

二、本人有癌症史(任何恶性肿瘤病史)

三、本人有肠息肉史

四、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:

1慢性便秘(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)

2慢性腹泻(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,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)

3粘液血便

4不良生活事件史(发生在近20年内,并在事件发生后对调查对象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)

5慢性阑尾炎活阑尾切除史

6慢性胆道疾病史活胆囊切除史。

还有一点,早期肠癌几乎可%治愈,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检查;防患于未然,才是不受罪、少花钱、还长寿的唯一手段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annanxiroudnxr.com/drkp/10132.html


当前时间: